English

谁给语文教学打分?

1999-04-25 来源:生活时报 文/谢锡文 刘雪梅 束学山 我有话说

作文的难题

山东作家莫言最近感慨,他连女儿的作文都不敢改。莫言的女儿正上高中二年级,本来叫管筱筱,可老师嫌“筱筱”太麻烦,愣是给改成了“笑笑”,就叫“管笑笑”。这还可以接受。最让莫言哭笑不得的大概是:如果按孩子们写作文的要求来看他的作品,将“没有一句不是病句”。

与莫言有同感者大有人在——中学作文教育让人困惑。我上中学的时候,老师在台上讲“起、承、转、合”,学生在台下连连点头,做恍然大明白状——文原来应该这么作!现在想来,不过是一种“新八股”罢了。然而老师毕竟是好意,为的是让我辈考上大学。考上大学之后,就暂且跳出三界外了。

我刚上大学中文系有一段饥饿的时光。山大200多万本藏书的图书馆让我知道了什么才叫书,什么才叫图书馆,什么才是文学。想起自己报考中文系是因为爱好“文学”,不免又是惭愧又是不安。

曾闻俄罗斯小学生捧起《战争与和平》都能读得津津有味,并且那是他们的课余必修。看来俄罗斯人给孩子从小就灌输博大的观念,所以俄罗斯的浪漫或忧郁都让人读出宽阔和沉厚。

古人云:“作文即做人”。现如今,作文是什么,没有多少人敢说“我知道”了。

——张培昂

那么,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又是如何教给孩子们学作文的,我们的孩子又是否在学习中懂得了作文了呢?济南时报与山东人民广播电台为此请有关人士进行了专门讨论——

一个故事——

教师批语:胡说八道

记者:我首先讲一个我的孩子写作文所经历的故事。我的孩子从小喜欢动物,猫、狗、鱼、鸟、蚯蚓、蝎子……都喂养过,我经常指导他观察这些小动物。到初中毕业,他已记录了一整本动物特性手记。但是我的孩子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,作文几乎没有一次被老师认可,原因是老师认为这个男孩的思维怪异,作文总是不合老师的要求。有一次老师让孩子们描写丢沙包,我的孩子这样写:“……沙包在我们手中像流星一样地飞来飞去,在中间跳来跳去的同学被打得屁滚尿流、狼狈逃窜……”我认为这篇作文写得很生动,可老师的批语却是:胡说八道。

还有一次,老师让写一篇题为《我和我的朋友》的作文。我的孩子写了他和他的小动物之间那种没有语言的沟通与默契,我觉得他写得既逼真又独特,可老师的评分是不及格。我很疑惑:老师心目中的好作文是啥样?于是就到学校请语文老师拿出全班同学的作文,没想到全班六十几名同学写的这篇《我和我的同学》内容几乎都是雨中送伞的故事,而且从结构到用词都非常相似。我终于明白:差距不在孩子,而在于学校对孩子作文的要求是什么!

记者:显然,这孩子的遭遇不是个别现象。这个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我国中小学作文(语文)教学中出现的一系列弊端:应试化、教条化、缺乏灵性。作文应该是学生对生活体验与心灵感知的真切表达,然而这一切都被无情地扼杀了。

山东省实验中学语文老师吴静:现在学生越来越不会写作文了。小学比初中写得真实,初中比高中写得真实。学生观察生活少,没有时间读书,没有时间发现美,也不会发现美的事物。学生一进入中学,作文必须进行强化训练,什么解题、立意、开头、结尾、描写、叙事、抒情、议论,将作文肢解成碎片,而失去了生动活泼的生命感知。现在作文题目很陈旧,学生一动笔就头痛。要学生写周记,有个学生第一周交上来的是“我这周无事可记”,下周则是“不好意思,我这周仍然无事可记”。

其实,这些学生并非真的无事可记,而是他们关心的事物与作文教学内容相差太远。现在学生更关心自己,关注内心世界的变化。一方面学生无时间观察体验绚丽多彩的外部世界,另一方面,老师对学生这种“向内转”的心理变化缺乏准备,就作文而言,更是脱离学生心理、生理成长实际,而任意拔高。

一份试卷——

谁剪断了孩子

想象力的翅膀

记者:语文教学教什么?孩子作文怎么写?现在孩子的作文里假话连篇,假感想、假故事,什么扶老人过街、借同学橡皮、给老师送伞……甚至在命题“坚强”的高考作文里,有众多学生为求感人效果,反衬自己坚强,就让健在的父母一次次地在自己的作文里“死去”……是谁把学生想象力的翅膀剪断了?是什么把学生的独立思维与鲜明的个性抹杀了?

山东大学教授文学写作的谢锡文:进入大学的学生按说语词篇章的训练已经在中小学就完成了,进入大学之后是转向面对社会,他的写作不仅需要文字能力,更需要一种思维能力,这种思维应该是丰富的、活跃的、宽广的。但我发现在我的学生中,许多人在写作中有一个无形的框子,没有题目就不会写作,有了题目就会出现一种模式,套路很明显。因为应试教育在中小学形成的这个框子和套路非常可怕,它把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僵死了。我现在做的更多的是“消磁”,怎么让学生除掉原有的禁锢模式,让学生真实地去感受生活,进入到一种创造性和个性化的思维中来。

记者:其实,孩子不乏奇特的梦想、崭新的思维与鲜活的表达,但是这一切都被从小学到高中的机械训练给“枪毙”了,什么字、词、句、段、篇、结构、审题……使学生的思维与创造消耗在没完没了的训练之中,而可以拓展他们思维和想象空间的优美、神奇的课外读物根本没时间去阅读,更谈不上能有空闲到大自然中去陶冶心灵,观察生活了。这就是中国语文教学的缩影——把最具有人文性、审美性、灵活性和创造性的语文教育,变成一种纯技术性、近乎八股文式的机械训练。

山东师大附属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万福成:我们的语文教学实际上都在围绕着高考、中考的指挥棒在转。语文考试题的标准化,逼着老师和学生玩文字游戏,什么单项选择、多项选择,这种非此即彼的答案选择方式,很不适合语文教育这门内涵丰富的学科。这里面有个教育体制的问题(一份试卷、一个试题定“终身”),只不过在语文教育这个最具人文性的学科上表现得最突出罢了。

吴静:语文的应试教育,不仅迫使学校、老师要按教学大纲、考试内容组织教学、评判成绩,而且就连家长也按这个模式教育孩子。我有个学生写了一篇题为《又一个爱迪生被扼杀了》的作文,叙述他被父亲批评的故事:有一天,他父亲买回核桃,用门夹、锤砸,核桃壳崩了一地。这位学生看了,就画了一个夹核桃的机械模型给父亲,没想到,这位父亲沉下脸说,画得再好也白搭,都不如搞好学习、考好试。学生的观察力、想象力不仅是老师交给的,更是日常生活、家庭教育培养起来的。

著名作家王蒙:我不太了解现在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具体是个什么路子,但是我看过我小孙子的语文试卷,我试着做,最多能及格。现在的语文试卷是不是模仿了托福的考试方式?那么多烦琐的词义、句子的鉴别,让人无所适从。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扎实的拼音、语词及篇章训练还是应该有的,但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,是使人达到“阅读能够正确地理解,写作能够正确地表达”。

一个愿望——

回到“人文写作”

记者:中国的语文教育实际上是由文学家搞起来的,当年的“开明书局”里,叶圣陶、朱光潜等人都曾参与过语文教科书的编写。在50年代,中学生除了上语文课外,还上文学课,前者教授语文知识,后者则注重人的心灵培养与熏陶,即便是理工科学生,他的人文知识也应是丰富的。“新概念作文”就是要摒弃传统语文教育的盲目机械化、过分理性化的模式,回到“人文”教育上来。

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思和:不拘形式内容的“新概念作文”大赛,表现出了这一代孩子在接受教育、面对社会时的很多问题。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,在孩子们心灵坦率、直白的叙说中,我感到震惊。一个孩子的成长需要“三个世界”的丰富和成熟——生活世界、知识世界、心灵世界,一个健全人的心智应该是三者的统一。现在学校、家长的精力都集中在知识世界中,而孩子的另外两个世界则相对而言变得贫乏。一个孩子从小学到大学,是他长大成人的过程,心灵从一个狭隘的通道进入一个群山万壑的世界,感受到许许多多复杂的东西,必须有一种方式让他能够去领会、表达、感应这些复杂的东西对他心灵的震撼。而文学则能告诉他们什么是美,什么是高尚,什么是丰富……在陶冶人的情感的同时,拓展人的精神空间,是一个人一生精神的底子。

历史学家许纪霖:我认为语文教育就是人文教育。传统的人文主义教育是和人自身的生活方式与道德观念相连的,它可以内化为一个人的思想情感,要让孩子说真话、说富有个性魅力、富有人情味儿的话。为什么有的人一上电视说话,哪怕是说自己的生活,说自己的思想,语气结构也和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一样,习惯了,成了思维定式……所以语文教育不只是一个作文怎么写的问题,它实际上说明,我们是在用一种什么样的思维和表达方式教育我们的孩子。

一条道路——

语文教改:

摸着石头过河

记者:显而易见,“新概念作文”的提出,是针对中国语文教育出现的诸多弊端而发的。它试图给中国教育界提供一个新视角、新思维、新思想、新体制,对中国语文教育进行改革。而实际上,在全国许多地区、许多教师正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革,尽管是“摸着石头过河”,但毕竟迈出了可喜的一步。

上海闵行区教育教学研究所所长曾本宇:我们在对全区语文课调研中发现,课堂教学太死,老师肢解课文,把课文碎尸万段,把很有情趣的课文肢解,使学生觉得全然无味,讨厌语文课,课外也不读名著。老师也埋怨我们,因为我们那里对中小学出题,标准化试题在语文考试中大量出现,语文考试越来越偏离语文教学的目的。特别是标准化试题给语文教学带来灾难性的后果,使学生在试题的苦海里游泳,课内课外对人文精神和语文知识的毫无好处的东西进行考试。

经过几年的教改,解放了学生,也解放了老师(其实老师刚从大学毕业时也是很有灵气的,教的课也有灵气,但是老师很担心,这样的教学和考试对不上,学生要的是考分,老师也不敢再这样教下去了,搞到后来老师也没灵气了。语文课越教越不会教)。课堂教学开始活起来,老师学生也不拘于考试,抛弃考试的程式化的字词句段篇的分析,而是感受文学作品中的人文味道,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。老师也能恰当地、适时地指导学生的语文知识。老师除了引导学生读课内的文学作品,同时也不时地读课外的文学作品。我们向学生推荐了100部以上的中外名著和当代有定论的著作,这样也迫使老师不断地充实最新知识,开拓了视野,思维也灵活了,素质也上去了。

记者:中小学语文教学应该走充满人性美和生活趣味的教学路子,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、宽松、活泼的学习空间,把素质教育与知识教育结合起来,真正使语文教育走上陶冶情操、净化灵魂、提升思想、美化道德、锤炼人文精神的道路,让充满崇高的理想情操、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语文学科,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学科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